1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,核心技术依旧为短板
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,32%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,70%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。在装备制造领域,高档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汽车等关键生产线上逾95%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。
2、产品价值链低,心比天高,利比纸薄
为什么价格似乎成了国产企业最拿得出手的法宝?为什么我们的汽车囿于低价,机床也一直在中低端领域徘徊?为什么制造业一直提不了价?我们的很多企业不想创新、不敢创新,甚至觉得创新不如“抄新”,一味模仿、抄袭,重视市场而不重视技术。没有技术的依托,产品只能沦为“花架子”毫无含金量,何谈高价值?
3、生产效率差
在很多管理者看来,个体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。这个结论在企业发展初期,规模较小的前提上也许是成立的。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就会发现个体效率高不一定等于组织效率高。员工都很忙,但紧急出货却做不出,不紧急出货,货在仓库堆积如山。数字化,系统化地来解决生产管理而不应该只是凭感觉下车间,只看个体效率。
TG888砂带,宽砂带,锆刚玉砂带,碳化硅砂带,堆积磨料砂带,陶瓷磨料砂带,棕刚玉砂带
4、产业结构不合理,制度环境待优化
造成目前中国制造业困境的原因比较复杂,既有产业结构不合理,产能无序扩张等产业发展必然经历问题,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副作用,还有体制改革不到位引发的地方政府不正当干预等等。该进的进不去,该退的却退不出。究其原因,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,(如专利壁垒、不完全竞争等),也有制度性因素(如市场准入障碍、市场分割等)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要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。
5、产品质量问题突出,服务体系不完善
这点国外的制造行业比我们优秀太多。比如国际机床制造企业,当客户担心一台机床是否能成功地应用于自己的生产线,国际企业会通过提供一个从设计到生产集成的途径,特别是模拟工具,来消除客户的顾虑;若客户因为金融约束而推迟投资,国际企业就会为客户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融资服务。中国制造企业在这些方面相对来说仍然陌生和薄弱。